自2017年3月入职我校,现任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科研秘书,自动化专业教学秘书。长期从事该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电路理论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电磁兼容,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校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积极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曾荣获校级“优秀先进个人”“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步春宁从教以来,通过了解学生差异,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多年来一直从事《电路分析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每学期在开课前都会提前建好相关课程群,并且提前了解班级情况,安排同学们前排听课,课堂上设计“低难度提问”。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结合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近两年,参加多项教学比赛,荣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2项。
他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要给他们搭建平台”。2025年3月创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车与智能船实验室,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从创建至今,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0项。其中包括第27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赛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暑假之中,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同学坚持线上指导,进行答疑解惑,尽快融入实验室。

他聚焦自动化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深度研究图像处理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先进算法。作为主持人申请并立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依托以上项目近两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一区TOP顶刊2篇,二区TOP顶刊1篇,在软件开发与创新领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不断探索和实践,本学年作为主要申请人完成软件著作权申请并下证18项,覆盖边缘计算、图像处理与物联网设备等方向。
自2021年担任自动化专业教学秘书以来,他始终把“让教学秩序更从容,让师生沟通更顺畅”作为日常坐标。在教研室建设方面,坚持常态化组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安排专题研讨,围绕行业前沿动态、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建立“老带新”互助机制,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多维度的赋能举措,持续提升教研室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形成了协作共进的良好氛围。

步春宁作为主要执笔人协助专业负责人完成了19级、22级和25级三版专业培养方案的撰写与修订工作。每版方案的制定都历经严谨的调研论证:一方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召开行业座谈会等方式,精准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需求;另一方面,深入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充分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诉求及职业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专业发展趋势,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19级方案侧重夯实专业基础,强化核心课程的连贯性;22级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比重,引入校企合作项目课程;25级方案则融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内容,增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三版方案的迭代升级,不仅让专业课程设置更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更能贴合学生个性化成长路径,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作为科研秘书,他通过解读研究政策文件和梳理申报要点,提升团队整体科研竞争力,电子学院近年来在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上显著提升,多个项目获得省级、市级立项,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2024年年底,电子学院和人工智能专业都被学校评为优秀科研集体。

关爱学生成长,步春宁老师主动参与新生培养,采用“思政+专业”双轨并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结合起来。通过观察学生成长个性,利用主题班会和谈心谈话进行分类分方法管理。针对心理问题学生,通过共情引导再认同助其走出困境。所带班级班风淳正成绩优良,多次获评校级 “优秀班集体”。荣获3次“优秀班主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