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教研室全体成员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深耕教学科研,以实绩彰显硬核实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线教师,人工智能专业全体教师始终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课堂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在团队共同努力下,教学成果丰硕:本学年团队成员斩获教学比赛奖项6项,包括青年教师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竞赛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特等奖)、高校人工智能教师教学创意竞赛全国三等奖(省级一等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形成了“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良好氛围。在科研与学科竞赛领域,教研室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本学年主持省、市、校级项目12项,发表论文3篇,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团队还荣获沧州市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评校级“科研先进单位”。
此外,本学年教研室成员指导大创项目20余项,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并荣获奖项40余项,包括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三等奖、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三等奖,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今年6月份人工智能专业与山东浪潮优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搭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促进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传承帮带精神,以协作凝聚团队合力
“独行快,众行远”是团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队伍,他们高度重视传帮带机制建设。
教学相长,共研共进: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挖掘思政元素,形成“知识点+价值观”双融课堂;每周组织教学反思会,老教师分享经验、青年教师展示创新,共同打磨教学方案。教研室成员在本学年先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学督导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资源共享,梯队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级虚拟教研室、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等平台,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专项培训,带动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团队8人次获校级“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今年7月份教研室成员荣获新入职教职工培训“一对一”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学员,形成了“党员带头、骨干引领、全员进步”的良好梯队格局。
三、彰显榜样力量,以担当践行育人使命
人工智能专业教研室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师者担当。
在学生工作方面,教研室70%成员曾担任新生班主任,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注意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主动与学生交心交友,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学业、行为规范和生活的领路人。教研室成员曾获得毕业生“我最敬爱的老师”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服务社会,点亮初心:教研室成员历年被选为河北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先后为8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开发电子产品10余项。此外,教研室7名老师同时也是学院实验室的指导教师,连续三年带领实验室学生深入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普志愿服务,结合自身教育背景,开发“智能小车”、“智能家居演示系统”等科普项目,制作科普微视频,学生将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运用在志愿服务当中,形成了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文化传统。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海蓝网”、黄骅科协等媒体报道,真正实现了“教学育英才,服务惠民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人工智能专业教研室将深耕教学改革、强化团队建设、彰显榜样力量,把人工智能专业努力建设成师资结构更为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更为显著、辐射作用更为明显的专业,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人才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