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组是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一个扎根教学一线、致力于改革创新的、成果丰硕的优秀教学团队,在队伍建设与团队文化、教书育人与管理、教学科研与业绩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打造优质课程与教学模式
课程组紧扣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需求,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递进式培养路径。主动引入FPGA设计、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行业核心技术,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工程案例深度融合。例如在“时序逻辑电路”教学中融入高铁信号控制原理,显著提升课程实用性。2021年,《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成功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团队创新推行“项目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智能交通信号控制”“小型直流电机调速电路”等多个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完成全流程实践;另一方面,依托学习通平台建设38个微课视频与440道习题题库。2024-2025学年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超1500小时,课程满意度达98%。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近两年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教学研讨会等。2024-2025年,刘昕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鼎阳杯)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陈静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滕岳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授课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郭宝军荣获华北赛区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陈静、步春宁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教师教学创意竞赛三等奖,教学能力荣获全国认可。
二、深耕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见效
作为电类基础课程组,团队结合学生特点,总结“家国情怀、行业责任”等八大思政切入点,梳理15个教学案例,提炼20个思政元素,形成“节节有思政、课课有元素”体系。在“半导体器件”教学中,以我国芯片技术瓶颈为切入点开展“科技强国”讨论;在“数字系统设计”章节,结合“中国高铁”、“北斗导航”案例,培养学生行业自豪感。
团队创新思政融入方式,PPT设计融入大运河文化等元素,创设“红色电路设计”情境;每周召开例会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无痕迹育人”。2024年,刘昕伟等撰写的《工程教育背景下“电路”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发表于《微型计算机》期刊。教师兼具教学与管理职责,2025年步春宁荣获“优秀班主任”“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三、以赛促学与科研育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组建立“竞赛指导-大创孵化-科研参与”三级培养机制,课程成员带队参加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赛,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奖项共35项,指导学生荣获河北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第19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18届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三等奖1项、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项。
在大创项目方面,2025年指导省级项目15项、校级12项,同时,多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四、科研教学融合,助力学科发展与社会服务
课程组坚持“科研反哺教学”,近一年来,课程组主持科研教改项目22项,其中包括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1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EI一篇,刘昕伟、崔金龙、郭宝军论文荣获沧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计算机软著15项,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社会服务方面,课程组成员陈静2024-2025年组织“科普进社区”活动多场,张义伟、郭彬等人任河北省科技特派员,为沧州电子类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组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电类人才”为己任,累计为铁路系统及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千余名骨干人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区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